此人籍籍无名,却写下一首经典唐诗,最后一句家喻户晓,红了千年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有人说,国学的一半是诗词,虽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,但国人对诗词的钟爱却有目共睹。
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,每读一首好诗,就仿佛在和诗作者坐而论道,讨论人生,让人受益匪浅。
特别是诗词中那些非常经典的诗句,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意境,有的富含人生哲理,这些诗句即使是到了今天,也依旧还是我们口中的常话。
但不能避免的是,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,我们滚瓜烂熟的熟记于心,但经常对它们出自于哪一首诗,写下它的作者又是谁,就会选择性遗忘了。
譬如一首经典唐诗中的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一句,可以说是无人不知,但对于全诗和它的作者,大家又有几人清楚呢?
其实这红了千年的名句,是出自晚唐诗人秦韬玉笔下代表作《贫女》诗。
贫女
唐代:秦韬玉
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。
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。
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。
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
《贫女》作者秦韬玉,我一度认为这人是个贫苦人家的女子,谁叫这个名字这么女性化,待我后来深入了解后,才发现自己闹了一个大乌龙。
秦韬玉他不仅不是一个女子,而且家境一点也不贫,他出生于武将世家,父亲为左军军将,叔父是宰相,叔母是广德公主。
他自己也少有辞藻,工歌吟,所以叔父叔母待他都很好,甚至不惜动用手上的权势替他铺平科举之路,公然干预国家科考,不过因为“黄巢之乱”没有成功,因为他的叔父母主在黄巢之乱遇害了,秦韬玉就失去了仕途上的帮助。
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,这件事也让他在文人圈遭到了唾弃,受到一些正直的官员们的排挤和指责,所以在后面的考试中都名落孙山。
没办法,秦韬玉为了自己的仕途,最后选择投靠权阉田令孜,充当幕僚,黄巢起义占领长安时跟随唐僖宗进入四川,赐进士及第,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、神策军判官,后不知所终。
可能秦韬玉内心并不甘于给别人当幕僚或文书,所以才写这首诗。诗中的女子虽然清贫,但颇有傲骨,很容易看出作者想表达一种身怀经世之才和高洁的德行,但却因为无人欣赏、难以施展抱负的一种哀怨、不平的情绪。
蓬门未识绮罗香,拟托良媒益自伤
蓬门,指茅草编扎的门。绮罗,指华贵的丝绸布料和衣物。
诗的首联以待嫁的贫女开篇,介绍她卑微的出身,她从小成长在蓬门人家,住的也是茅草房子,快要出嫁了,却不能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,也没有良媒上门,因为他从小没有穿过那些华丽的衣裳,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味道,这样的身世,让她内心极其自卑和伤心,对于未来,她一片茫然。
贫女为什么如此自卑?接下来的第二句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,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。
谁爱风流高格调,共怜时世俭梳妆
现在这个社会风气就是嫌贫爱富,那淳朴善良、格调高雅的女子根本不受待见,因为他们都去追求富贵、追求时髦去了。
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
尽管世道如此,但贫女却能做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她非常自信心灵手巧的手艺,绝不会去模仿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子描画长眉,贫女其品性之高洁,令人赞叹。
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
诗的末尾是贫女发出的感叹,她长年累月辛辛苦苦的地用自己最灵巧的手来刺绣编织,到最后都是去给那些富家姑娘们缝制嫁衣。
整首诗所描写的贫苦女子,其实就是秦韬玉自己,贫女那高贵品质,贫女内心的痛苦,贫女高超的技艺,都是在暗喻自己怀才不遇,报国无门、只能替他人捉刀的命运。
另外此诗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,是作者借用手中的笔,敢于向社会不公平现象发出了古今底层民众的共同心声。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而诗歌末尾一句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更是最大程度地引发各种观者的共鸣,最终广为流传,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。
END
图片来源于网络
冯延巳唯一入选《宋词三百首》的词,语言清丽流转,感情含蓄细腻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